十年前刚开始接触 Markdown 就开始使用 Markdown 来写东西,一开始对 Markdown 友好的软件和平台并不多, 而且这种形式的格式阅读起来并不是非常的直观, 但好在他足够简约简洁,能让作者更加专注再内容而非样式上, 想到毕业时准备毕业论文格式的时候,真的是一件非常令人头大的事情,现在想想也许只是学术界的「服从性测试」罢了,回到正题,这十年期间无论是切换到什么类型的笔记软件, 都没有丢掉在本地环境编写 Markdown 之后再迁移的习惯,本地的文档全部放在一个 Dropbox 的同步文件夹下,不论切换到什么类型的编辑器,都可以通过云端进行同步,也方便索引。而且在选择笔记软件的时候也会做一个筛选,没有本地文件导入和索引的软件基本上不会使用,因为迁移的成本太高, 粗略的算了一下,之前写的文章加上每个月一篇的总结将近两三百个文档,如果没办法很好的同步和管理,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。
AI 出现之后, Markdown 彻底成为了 AI 交互的文档标准,正是因为他简单,且通过符号标记的方式,让 AI 快速理解内容,于是就成了主流的文档格式,而我这些年积累的文章通过 Claude Code 就能无缝的调用和总结,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。
保持简单,能够统一管理才是最重要的。